第五話:《太守的 “千金夢”:為一卷經(jīng)卷,他竟想出這損招》
話分兩頭,咱們再說說河南衛(wèi)輝府有個姓柳的官人,剛補了常州府太守,正準(zhǔn)備上任。家里的親戚朋友擺了酒為他送行,酒桌上有個博學(xué)好古的山人,這主兒曾到蘇杭一帶游玩訪友,席間對柳太守說:“常州府和蘇州府挨著,蘇州府所屬的太湖洞庭山某寺里,有件稀奇玩意兒,是白香山手書的《金剛經(jīng)》。這古跡價值千金,老親丈您這就要去鄰邦上任,要是有機會,可得想法子去瞧瞧。”
這位山人是柳太守平時特別敬重信服的,柳太守雖說不好古董,但卻是個極貪的主兒,一聽說值千金,立馬來了精神,把這話牢牢記在了心里。他這心態(tài),就像有人告訴你隔壁小區(qū)有個老物件能值一套房,哪怕你對老物件沒興趣,也忍不住想多打聽打聽。
到了常州府上任后,柳太守也曾問過當(dāng)?shù)氐氖看蠓?,不少人都知道這事兒,可蘇州、松江屬于別的府,沒機會去看。他也不是真心想看什么經(jīng)卷,就是那 “千金” 倆字在心里作祟,想著要是能經(jīng)常跟人念叨這事兒,說不定就有想奉承他的,會把經(jīng)卷買來送他。
可沒成想,那些聽說這事兒的人,都覺得是別的府的東西,他不過是隨口問問,沒當(dāng)回事。之后柳太守在任一年多,漸漸膽子大了起來。有幾個富翁為了辦事想打通關(guān)節(jié),他就放出話來,點名要蘇州那卷《金剛經(jīng)》。誰知道富翁們覺得送銀子還容易些,要這經(jīng)卷可太難了。
富翁們也曾派人找到寺里的和尚想買經(jīng)卷,寺里的和尚說這是家傳之物,壓根沒打算賣。等問到價錢,一聽說要千金,那些買的人大多是外行,嚇得伸伸舌頭搖搖頭,生怕做賠本買賣,看不上眼,干脆算了,寧可多花百來兩銀子送到衙門,回話說 “《金剛經(jīng)》是寺里的鎮(zhèn)庫之寶,不肯賣,情愿交錢”。柳太守見了白花花的銀子,也就收了念想,不再問經(jīng)卷的事了。
這樣的事不止一次,這《金剛經(jīng)》反倒成了柳太守發(fā)財?shù)挠深^,也正因如此,明知這經(jīng)卷難弄,他心里反倒更惦記了。
有一天,江陰縣解來一伙劫盜,其中有個行腳的頭陀僧。柳太守心里暗喜:“弄到手《金剛經(jīng)》的法子,就在這和尚身上了!” 他一邊把盜犯關(guān)在死囚牢,一邊叫了個禁子到衙門,悄悄吩咐:“你到監(jiān)牢里,給我偷偷叮囑那個行腳僧,我當(dāng)堂再審的時候,叫他嘴里咬定蘇州洞庭山某寺是他窩贓的地方,我就不對他用刑了。你可千萬別泄露出去,不然有你好果子吃!” 禁子連忙說:“太爺吩咐,小的哪敢不聽話?您就放心吧!” 禁子回去就按太守的話做了。
果然,第二天柳太守升堂審問這伙盜犯,用了刑具,那些強盜各自招出了贓物和窩主。只有那個行腳僧沒上刑具,一口咬定 “贓物藏在洞庭山某寺,寺里的住持叫某某”。原來這行腳僧干的是壞事,那些荒廟野寺他都去投齋投宿,到處打聽消息,正好知道寺里住持的名字,這可正合了柳太守的心意。
柳太守大喜,取了供狀,整理成案卷,一邊行文到蘇州府捕盜廳,要提審寺里的住持。派去的人拿著文書守著,捕盜廳簽了牌,另派了兩個捕快,駕著快船,直奔太湖中的洞庭山。
這陣仗,簡直就像餓鷹在空中盯著獵物,猛虎到處想吞吃生靈。安靜的村莊,一下子變得雞飛狗跳,就像活無常來了,比陰間的羅剎還嚇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