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居易的一生歷經中唐時期,充滿了仕途起伏與文學創(chuàng)作的交織,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:
772年生于河南新鄭,自幼在戰(zhàn)亂中輾轉,目睹民生疾苦,這為他后來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歌埋下伏筆。
年少時刻苦學詩,據(jù)說因過度誦讀導致口舌生瘡、手肘生繭。16歲以“離離原上草”一詩得到名士顧況賞識。
29歲考中進士,步入仕途,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、翰林學士等職,初期仕途順利?!?/p>
【白居易在任左拾遺等職時,積極參與政治,敢于直言進諫,同時創(chuàng)作大量諷喻詩(如《秦中吟》《新樂府》),借詩歌批判社會弊端,反映民生苦難,主張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。
這一時期的作品鋒芒畢露,雖影響深遠,但也得罪了權貴,為后來的貶謫埋下隱患。】
【元和十年(815年),因牽涉宰相武元衡遇刺案,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,這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。
在江州期間,他寫下千古名作《琵琶行》,借琵琶女的遭遇抒發(fā)“同是天涯淪落人”的感慨,風格轉向沉郁。此后心態(tài)漸趨平和,創(chuàng)作中增加了閑適詩的比重。】
“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。
主人下馬客在船,舉酒欲飲無管弦。
醉不成歡慘將別,別時茫茫江浸月。
忽聞水上琵琶聲,主人忘歸客不發(fā)?!?/p>
【離開江州后,歷任忠州刺史、杭州刺史、蘇州刺史等職。在地方任上,他關注民生,修水利、辦學校,如在杭州修西湖堤(后稱“白公堤”),深受百姓愛戴。
這段時期的詩歌多描寫地方風光與治理感悟,如《錢塘湖春行》展現(xiàn)西湖春色,語言清新自然。】
【晚年因厭倦黨爭,主動請求外放洛陽,任太子賓客、河南尹等職,過著半隱居生活,與劉禹錫等友人唱和頻繁。
會昌六年(846年)病逝于洛陽,享年75歲,葬于香山,留有《白氏長慶集》傳世。晚年作品多閑適、感傷之作,體現(xiàn)出對人生的通透與淡然?!?/p>
明,一處書齋。年輕學子手捧《白氏長慶集》,由衷贊嘆:“白居易確實不錯?!鄙砼院糜研Φ溃骸笆前?,白樂天詩名遠揚,其詩通俗易懂,又能反映世間百態(tài)?!?/p>
學子接著說:“他一生仕途坎坷,卻始終心系百姓。早年直言進諫,哪怕得罪權貴也在所不惜;被貶之后,于地方任職依舊為百姓謀福祉,修堤治水,興辦學校。”
好友點頭附和:“他的詩作更是一絕,諷喻詩針砭時弊,如利刃般直擊社會痛點;《琵琶行》《長恨歌》等又情真意切,令人動容。”
學子起身踱步到窗前,望著窗外景色,仿佛看到白居易在西湖畔修筑白公堤的身影,感慨道:“如此人物,實乃后世之楷模。我們當以他為榜樣,心懷天下,為百姓做些實事?!?/p>
【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的文壇巨匠和重要政治家,對歷史的影響主要體現(xiàn)在文學、社會以及后世傳承等多個方面。
推動現(xiàn)實主義詩歌創(chuàng)作:他提出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的理論,主張詩歌應反映社會現(xiàn)實、干預政治民生,引領了新樂府運動,為后世現(xiàn)實主義文學樹立了標桿。
確立通俗詩風的地位:其詩歌語言通俗易懂,甚至“老嫗能解”,打破了當時文人詩的晦澀傳統(tǒng),讓詩歌更貼近大眾,拓寬了詩歌的傳播范圍和社會功能。】
【敘事詩的典范意義:《長恨歌》《琵琶行》將敘事與抒情完美結合,篇幅宏大卻結構嚴謹,情感細膩,成為中國古典敘事詩的巔峰之作,對后世戲曲、小說的創(chuàng)作(如元雜劇、明清小說)影響深遠?!?/p>
【白居易的諷喻詩(如《賣炭翁》《觀刈麥》)直面社會弊端,揭露權貴剝削、民生疾苦,雖未直接改變制度,卻以文學形式喚醒時人的社會意識,形成“以詩議政”的傳統(tǒng),讓文學成為反映民生、批判現(xiàn)實的工具。
他在地方為官時的務實政績(如修西湖堤、興修水利),體現(xiàn)了文人“達則兼濟天下”的實踐精神,其治理理念和民生關懷也為后世官員提供了借鑒。】
【白居易的作品在唐代就廣為流傳,甚至遠播朝鮮、日本等東亞國家,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,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學深受其影響。
后世文人,均從他的詩歌理論和創(chuàng)作中汲取養(yǎng)分,延續(xù)了現(xiàn)實主義的創(chuàng)作傳統(tǒng)。
總之,白居易不僅以卓越的文學成就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寶庫,更以“文以載道”的實踐和對民生的關懷,讓文學超越了審美范疇,成為連接個人情懷與社會現(xiàn)實的紐帶,其影響跨越時代,至今仍被廣泛認可?!?/p>
唐,朝堂一側。一位官員滿面自豪,朗聲說道:“真是天佑我大唐!這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詩人,光我大唐就占了三位!”旁邊一位文人模樣的人笑著接話:“是啊,我大唐詩壇人才輩出,白居易白大人更是其中翹楚。他的詩不僅在我大唐廣為傳頌,就連周邊諸國都贊不絕口。”官員撫須點頭:“白大人心懷天下,以詩為刃,刺向社會弊病,又在地方造福百姓,實乃我大唐之幸?!?/p>
【盤點十大最具影響力詩人,第五名,東晉,陶淵明。
約365年出生于潯陽柴桑(今江西九江),出身沒落士族家庭,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,但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。
自幼受儒家思想影響,也沾染道家隱逸情懷?!?/p>
【陶淵明的一生,是從仕宦到歸隱的抉擇之路,充滿了對理想與現(xiàn)實的碰撞,也奠定了他“隱逸詩人之宗”的地位。
約365年生于潯陽柴桑(今江西九江),出身沒落士族,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,但家道中落,自幼生活清貧。
受儒家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思想影響,青年時心懷抱負,又因生計所迫,多次短暫出仕:29歲任江州祭酒,因不堪吏職繁瑣辭職;后又任鎮(zhèn)軍參軍、建威參軍等職,在官場中輾轉,卻始終感到束縛與不適。】
【41歲時,經人舉薦任彭澤縣令,這是他最后一次出仕。任職僅八十余日,郡里派督郵巡查,屬吏勸他穿戴整齊恭敬迎接,他嘆道:“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鄉(xiāng)里小人邪!”遂毅然辭官,寫下《歸去來兮辭》,徹底告別官場。
這次辭官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,從此堅守“歸隱”選擇,不再動搖?!?/p>
【歸隱后,他在柴桑過著耕讀生活,親自參與田間勞作,寫下《歸園田居》等詩,描繪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閑適,也記錄“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”的辛勞。
生活雖清貧,甚至遭遇過“夏日長抱饑,寒夜無被眠”的困境,還因火災失去住所,但他始終以樂觀豁達的心態(tài)面對,拒絕再度出仕,堅守精神自由。】
【晚年身體漸衰,生活愈發(fā)艱難,卻筆耕不輟,創(chuàng)作了《桃花源記》《飲酒》等名作,思想更趨通透,將對現(xiàn)實的失望轉化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。
427年,陶淵明在貧病中去世,享年約63歲。友人私謚“靖節(jié)先生”,以彰其清高氣節(jié)。
縱觀一生,陶淵明從求仕到歸隱的轉變,不僅是個人選擇,更折射出東晉文人在亂世中的精神追求。他以親身實踐詮釋了“獨善其身”的價值,其作品與品格共同塑造了中國文化中“隱逸”與“自然”的重要基因,影響至今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