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節(jié) 家長會上的質(zhì)問:這是教育,還是浪費?
?
下午三點的家長會,多功能廳200個座位只坐了22位家長,稀稀拉拉的,像秋天落剩的葉子。周校長坐在主席臺上,手里的保溫杯蓋擰了又?jǐn)Q,他當(dāng)校長十年,從沒開過這么冷清的家長會。
?
“感謝各位家長把孩子送到三橋小學(xué)?!敝苄iL的聲音有點沙啞,“今年因動遷和出生率下降,一年級只招22人,分5個班,每班4到5人。按教育局規(guī)定,師生比不低于1:6,23名老師是為了給孩子更細(xì)致的輔導(dǎo)……”
?
“周校長,我有話要說。”李芳突然站起來,她穿職業(yè)套裝,手里的筆記本拍在桌上,聲音尖銳,“1個老師教1個學(xué)生,這不是浪費資源是什么?我給孩子交學(xué)費,是讓他接受集體教育的,不是來享受‘一對一’的!集體教育要氛圍,要競爭,要社交,現(xiàn)在班里就幾個人,孩子怎么學(xué)?怎么交朋友?”
?
李芳的話像顆石子,濺起一片附和聲?!笆前。壹液⒆踊丶艺f‘沒意思,沒人玩’?!薄敖ㄆ綄嶒炐W(xué)社團多,還有機器人社,我家孩子特別感興趣?!薄霸缰腊嗬镞@么少人,我寧愿讓孩子等一年?!?/p>
?
周校長放下保溫杯,雙手交叉放在桌上:“各位的心情我理解,我也是家長。但咱們學(xué)校的情況是客觀的——7個老舊小區(qū)拆遷,新建的金茂華庭入住率不足40%;上海2024年出生人口才10萬出頭,比2015年少了一半多,這不是咱們一所學(xué)校的問題。”
?
“可別的學(xué)校為啥沒這么少人?”李芳追問,“建平、復(fù)旦附屬實驗,哪個不是招滿了?說白了,還是三橋的資源不如人家!”
?
陳建國突然站起來,聲音有點激動:“李女士,話不能這么說!我在這兒教了28年,送走上千個學(xué)生,有的考重點大學(xué),有的當(dāng)工程師、醫(yī)生,難道這不是成果?以前家長擠破頭想送孩子來,現(xiàn)在生源少了,就說資源不行了?”
?
“我不是否定你們的付出?!崩罘颊Z氣軟了點,“可現(xiàn)在的教育不一樣了,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。三橋連個像樣的社團都沒有,孩子在這兒能學(xué)到啥?”
?
林小滿看著眼前的爭執(zhí),心里發(fā)緊。她想起自己回校的初心,想把名校的教學(xué)方法帶回來,可在“優(yōu)質(zhì)資源”面前,這份初心顯得單薄。
?
“關(guān)于社團和資源,我們已經(jīng)在想辦法了?!敝苄iL接過話,“我們和建平實驗小學(xué)溝通過,下周開始試點‘共享資源’,孩子能去那邊上體育課、音樂課;每周五下午還會組織跨班活動,22個孩子一起上課、做游戲,增加互動。”
?
“這些都是計劃,啥時候落實?”李芳追問。
?
“下周就能試點,多媒體設(shè)備下個月也能安裝到位?!敝苄iL看著家長們,“我保證,三橋的老師會盡最大努力,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?!?/p>
?
家長會散后,家長陸續(xù)走了。李芳走時特意找到林小滿:“林老師,我知道你是好老師。但要是孩子在這兒不開心、學(xué)不到東西,我還是會轉(zhuǎn)校?!?/p>
?
“您放心,我們會努力的?!绷中M點頭。
?
看著李芳的背影消失在巷口,林小滿轉(zhuǎn)身,看見陳建國和周校長站在不遠(yuǎn)處。周校長手里的簽到表上,22個簽名都寫得很用力。
?
“小林,別往心里去?!敝苄iL說,“家長的焦慮是正常的,咱們把事做好,他們會理解的。”
?
陳建國拍了拍她的肩:“我剛教書時也被質(zhì)疑過,后來用成績證明了自己?,F(xiàn)在情況不一樣,但只要不放棄,總能找到辦法?!?/p>
?
林小滿抬頭看老梧桐樹,雨絲還在落,校鐘在雨中沉默著。她想起陳建國以前說的“教育像種樹,要耐心等”,她不知道三橋這棵“樹”要等多久才會枝繁葉茂,但她知道,自己會守在這里,等那口校鐘重新響起來。
?
第二章 梧桐巷的變遷
?
4 拆遷圍擋后的向陽里:只剩三戶的老弄堂
?
開學(xué)第一周的周三下午,林小滿帶著家訪記錄本,去了向陽里。那是三橋小學(xué)對口的7個老舊小區(qū)里,最后一個沒拆完的。以前的向陽里是上海老弄堂的樣子,窄窄的巷子,墻上爬滿爬山虎,夏天的時候,家家戶戶門口擺著竹椅,老人搖著蒲扇,孩子在巷子里追跑打鬧。可現(xiàn)在,巷子口拉著藍色的“拆遷施工”圍擋,上面寫著“安全第一,文明施工”,圍擋旁邊堆著幾袋水泥,地上散落著碎磚頭。
?
林小滿推開圍擋上的小門,走了進去。巷子比她記憶中窄了很多,兩邊的樓房大多已經(jīng)拆了,只剩下幾棟沒拆完的,窗戶都沒了,露出黑洞洞的框架,像一個個張開的嘴巴。墻上的爬山虎枯了,只剩下褐色的藤蔓,纏繞在斷墻上。以前巷子里最熱鬧的“向陽小賣部”,現(xiàn)在只剩下一個破舊的招牌,掛在半空中,隨風(fēng)搖晃。
?
王桂蘭家在3棟3樓,是這棟樓里唯一還住著人的住戶。林小滿沿著樓梯往上走,樓梯扶手銹得掉渣,每走一步都“咯吱”響,像是隨時會塌掉。走到二樓的時候,她看見墻上貼著一張泛黃的“三橋小學(xué)招生海報”,上面寫著“2018年招生開始啦!”,海報上的孩子笑得很開心,只是邊角已經(jīng)卷了起來,被雨水洇得模糊不清。
?
“小林老師,上來啦!”剛走到三樓,就聽見王桂蘭的聲音。她正站在門口,手里拿著一塊抹布,地上堆著幾個紙箱,里面裝著舊衣服和老照片。“快進來坐,屋里有點亂,別介意。”
?
林小滿走進屋,發(fā)現(xiàn)屋子很小,只有兩個房間,家具都是舊的——一個掉漆的衣柜,一張木質(zhì)餐桌,還有一個老式的電視機。墻上掛著一張全家福,照片上有王桂蘭、她的丈夫、兒子,還有一個穿著三橋小學(xué)校服的小男孩,那是小雨的爸爸。
?
“這是小雨爸爸上一年級的時候拍的,”王桂蘭指著照片,眼里泛著光,“1995年,他也是在三橋小學(xué)上的學(xué),那時候向陽里多熱鬧啊,一條巷子里有十幾個適齡孩子,開學(xué)的時候,家長們都互相約著送孩子,晚上還一起在巷子里乘涼,聊孩子的學(xué)習(xí)?,F(xiàn)在呢?就剩我們家、張大爺家、李阿姨家三戶了,張大爺家的孫子去年去了浦西上小學(xué),李阿姨家的孫女還沒到上學(xué)的年紀(jì),整條巷子,就剩小雨一個適齡孩子了?!?/p>
?
林小滿看著照片,想起自己小時候,也在這條巷子里玩過。那時候,王桂蘭家的小賣部是孩子們的“天堂”,一毛錢能買一塊糖,五毛錢能買一根冰棍。每到放學(xué),巷子里滿是孩子的笑聲,大家一起跳皮筋、踢毽子,直到家長喊著回家吃飯才肯散。
?
“拆了之后,大家都去哪了?”林小滿問。
?
“還能去哪?有的去浦西投奔親戚,有的去郊區(qū)買了便宜房,還有的去了金茂華庭——就是學(xué)校對面那個新建的小區(qū),”王桂蘭指了指窗外,“你看,那高樓多漂亮,可沒幾戶住人。我兒子也在那邊買了房,去年交的房,到現(xiàn)在整個單元就住了3戶人家,晚上黑燈瞎火的,我不敢住,就還在這邊湊活。小雨的爸媽要上班,沒人帶孩子,我就留在這邊陪他,等拆遷款下來了,再一起搬過去。”
?
林小滿順著王桂蘭指的方向看去,金茂華庭的高樓確實氣派,玻璃幕墻在太陽下閃閃發(fā)光,可仔細(xì)看,沒幾戶人家亮著燈。她想起上周去金茂華庭的物業(yè)問過,整個小區(qū)有1200戶,目前入住的還不到400戶,其中有孩子的家庭,只有23戶,適齡上一年級的,就3個——這3個里,還有2個去了別的學(xué)校。
?
“不是大家不想住新小區(qū),是住不起啊,”王桂蘭嘆了口氣,“金茂華庭是精裝修,均價8萬一平,買個90平的房子,要700多萬。小雨的爸媽都是普通上班族,我兒子在快遞公司上班,兒媳在超市當(dāng)收銀員,為了買那套房子,借了不少錢,現(xiàn)在每個月要還兩萬多的房貸,壓力大得很。就算住進去了,物業(yè)費、停車費也貴,普通家庭哪承受得起?大多是投資的,買了就空著,等著漲價。就算有住進來的,也都是沒孩子的年輕人,或是退休的老人,哪有適齡兒童啊?”
?
林小滿想起小雨在課堂上的樣子,他總是很安靜,不愛說話,手里總攥著那個奧特曼玩具。王桂蘭說,小雨以前在幼兒園很活潑,可自從搬到向陽里,身邊沒了小伙伴,就變得越來越內(nèi)向了?!坝袝r候晚上,他會問我‘奶奶,為什么巷子里沒有小朋友了?’,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?!?/p>
?
正說著,外面?zhèn)鱽怼稗Z隆”一聲響,是拆遷隊在拆隔壁的樓房。王桂蘭趕緊走到窗邊,往外看了看:“唉,又拆了一棟,再過幾個月,向陽里就徹底沒了。”
?
林小滿也走到窗邊,看見拆遷機正在拆除一棟三層小樓,磚塊和水泥塊往下掉,揚起一陣灰塵。那棟樓是她小時候住過的地方,她還記得自己家在二樓,窗戶外面有一棵石榴樹,每年夏天都會結(jié)很多石榴?,F(xiàn)在,那棵石榴樹也沒了,只剩下一片廢墟。
?
“小林老師,你說三橋小學(xué)會不會也被拆了???”王桂蘭突然問,語氣里帶著擔(dān)憂,“我兒子在這里上學(xué),小雨也在這里上學(xué),這學(xué)校就像我們家的親人一樣,要是拆了,心里真不是滋味。”
?
林小滿心里一緊,她不知道該怎么回答。周校長說過,學(xué)校暫時不會拆,但如果生源一直這么少,未來可能會面臨合并或整合。她只好安慰王桂蘭:“不會的,陳老師、周校長都在這里,他們會守著學(xué)校的。而且咱們學(xué)?,F(xiàn)在在和別的學(xué)校合作,以后會越來越好的?!?/p>
?
離開向陽里的時候,天已經(jīng)黑了。拆遷圍擋上的燈亮了起來,昏黃的燈光照在巷子里,顯得格外冷清。林小滿回頭看了一眼,王桂蘭還站在門口,向她揮手。巷子深處,只剩下三戶人家的燈亮著,像三顆孤獨的星星,在黑暗中閃爍。
?
5 1998年的開學(xué)典禮:八百人的梧桐巷喧囂
?
從向陽里出來,林小滿沒有直接回學(xué)校,而是去了梧桐巷口的一家老面館。面館開了30多年,老板姓劉,是看著林小滿長大的。以前開學(xué)第一天,林小滿的父母總會帶她來這里吃一碗陽春面,說“吃了陽春面,學(xué)習(xí)更有勁”。
?
“小林老師,好久沒來了,還是老樣子,陽春面加個荷包蛋?”劉老板笑著問。
?
林小滿點了點頭:“劉叔,您還記得我小時候的樣子啊?”
?
“怎么不記得?那時候你才這么高,”劉老板用手比劃了一下,“每天放學(xué),都和一群小朋友來我這兒買辣條,有時候還賒賬,說‘劉叔,明天再給你錢’?!?/p>
?
林小滿笑了,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樣子。1998年9月1日,她第一次來三橋小學(xué)上學(xué),那天早上,父母帶她來這家面館吃了陽春面,然后牽著她的手,走進了梧桐巷。
?
那時候的梧桐巷,比現(xiàn)在熱鬧多了。巷口的老梧桐樹下,擺著幾個小攤,有賣早點的、賣玩具的、修自行車的。早上七點多,巷子里就擠滿了人,有送孩子上學(xué)的家長,有上班的工人,還有買菜的老人。三橋小學(xué)的校門口,更是人山人海,家長們圍在門口,叮囑孩子“上課要認(rèn)真聽講”,孩子們則背著書包,興奮地往校園里跑。
?
林小滿還記得,那天陳建國老師舉著“一年級(1)班”的牌子,站在門口,笑著喊她的名字?!傲中M,過來這邊,咱們班在這邊集合?!标惱蠋煷┲咨囊r衫,頭發(fā)烏黑,眼神明亮,和現(xiàn)在比起來,年輕了很多。
?
開學(xué)典禮的時候,操場上擠滿了學(xué)生,足足有800多人。校長站在主席臺上,拿著擴音器,聲音洪亮:“歡迎新同學(xué)加入三橋小學(xué)這個大家庭!希望你們在這里好好學(xué)習(xí),天天向上!”臺下的學(xué)生們鼓掌歡呼,聲音震得操場旁邊的梧桐樹葉子都在晃。
?
林小滿的班級有45個學(xué)生,教室里的課桌椅擺得滿滿的,桌子挨桌子,椅子挨椅子。她坐在第三排,同桌是一個叫小敏的女孩,兩個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。上課的時候,老師提問,孩子們搶著舉手,有的還站起來喊,生怕老師看不見。下課的時候,大家一起跳皮筋、踢毽子、玩老鷹捉小雞,操場上滿是笑聲。
?
“那時候,三橋小學(xué)是附近最好的學(xué)校,”劉老板端來陽春面,坐在林小滿對面,“周邊七個小區(qū)的孩子,都想往這里送。我兒子也是在這里上的學(xué),陳建國老師還教過他數(shù)學(xué)呢。那時候陳老師可厲害,帶的班平均分每次都是全區(qū)前三,家長們都搶著讓孩子進他的班?!?/p>
?
林小滿吃了一口面,還是小時候的味道。她想起自己上三年級的時候,陳建國老師帶她們班數(shù)學(xué)。有一次,她考試沒考好,哭了很久。陳老師蹲在她身邊,拿出一張紙巾,幫她擦眼淚:“沒關(guān)系,一次沒考好不算什么,只要努力,下次一定能考好。老師相信你?!睆哪且院螅惱蠋熋刻旆艑W(xué)后都會給她補課,幫她講解難題。期末考試的時候,她的數(shù)學(xué)考了98分,陳老師還在全班同學(xué)面前表揚了她。
?
“那時候,學(xué)校的社團活動也多,”劉老板接著說,“有書法社、繪畫社、足球隊、籃球隊,每個學(xué)期都有運動會、文藝匯演。我還記得有一年文藝匯演,你還上臺跳了舞,穿個紅色的裙子,特別好看。”
?
林小滿笑了,她想起那個文藝匯演,她和班里的幾個女生一起跳《茉莉花》,陳老師還特意給她們買了演出服。那天晚上,她的父母坐在臺下,不停地給她拍照,笑得很開心。
?
“可現(xiàn)在,怎么就成這樣了呢?”劉老板嘆了口氣,“拆遷的拆遷,搬走的搬走,適齡孩子越來越少。前陣子,我孫子要上小學(xué),我兒子非要送他去建平實驗小學(xué),說那邊條件好。我跟他說,三橋小學(xué)也不差,可他不聽,說現(xiàn)在的家長都往名校擠,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。”
?
林小滿放下筷子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她知道,劉老板說的是實話?,F(xiàn)在的家長,都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,名校成了他們的首選。三橋小學(xué)雖然有過輝煌的歷史,可在“優(yōu)質(zhì)教育資源”面前,還是顯得有些單薄。
?
“劉叔,您別擔(dān)心,咱們學(xué)?,F(xiàn)在在和建平實驗小學(xué)合作,以后會越來越好的,”林小滿說,“陳老師、周校長都在努力,我們會讓三橋小學(xué)重新熱鬧起來的?!?/p>
?
劉老板點了點頭:“好,好,我相信你們。三橋小學(xué)是我們梧桐巷的根,不能就這么沒了?!?/p>
?
離開面館的時候,已經(jīng)是晚上八點多了。梧桐巷里的燈亮了起來,昏黃的燈光照在老梧桐樹上,投下斑駁的影子。林小滿抬頭看了看三橋小學(xué)的方向,教學(xué)樓的燈還亮著,陳老師和周校長應(yīng)該還在辦公室里加班。她想起1998年的開學(xué)典禮,操場上滿是孩子的笑聲,陳老師年輕的樣子,還有自己第一次走進教室時的興奮。那些畫面,像電影一樣在她腦海里回放,溫暖而清晰。